德國汽車製造商 「看上去很美「
2016年4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全德國登記在冊的車輛有4400萬輛,也就是平均每兩個德國人擁有一輛汽車。"德國汽車市場的需求主要來自替換需求,這個數量大約在每年300萬輛",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所(Car-Institut)所長杜登霍費爾(Ferdinand Dudenhöffer)指出。
儘管如此,多年以來德國汽車市場一直都是供過於求的局面。為了彌合這一差距,汽車製造商絞盡腦汁想出了不少策略:他們自己去給汽車登記,再把它們撥給下面的經銷商作為"臨時牌照車"(Tageszulassung)降價出售。這就相當於從自己手裡購買自己的汽車,然後再轉手賣給顧客--這其中的折扣幅度最多能達到25%。
三分之一的新車買主是車行
在德國登記的新車執照中,超過30%都是車行自行登記的。這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所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的結果。"汽車企業希望以此來充分利用其產能。因為生產線停滯所造成的代價要遠遠高於25%的折扣",杜登霍費爾這樣解釋汽車製造商這一看起來"賠本"的買賣背後的動機。
但由於降價出售會導致利潤減少,人們還是不禁要問,為什麼汽車廠商不能干脆壓縮產能呢?杜登霍費爾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是因為汽車企業都希望維持自己的市場佔有率,並且向自己的股東證明業績:"所以大家都在假裝成功。"
這場降價大戰最初主要是由大眾汽車引發的。在捷克出產的斯柯達汽車是大眾旗下的品牌,它的品質和技術其實和在沃爾夫斯堡出產的其它大眾品牌是一樣的,只不過斯柯達汽車相比之下價格要實惠許多。這就迫使大眾品牌的汽車也打折促銷。杜登霍費爾將這一現象稱作"集團內部的自相殘殺"。
危險的從眾心理
當作為市場領頭羊的大眾汽車面對旗下各品牌之間的內部競爭採取了降價策略之後,那麼顧客們當然會敦促其他汽車製造商也下調價格。"如果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跑,就會產生一種旅鼠效應(Lemmings Effect)",杜登霍費爾解釋道。
所謂旅鼠效應,就是指大量旅鼠聚集在一起之後,開始焦躁不安,然後它們會突然間盲目地向同一個方向進發,一起浩浩蕩蕩地沖向海邊,跳入海水中。與這些恐慌迷茫的小動物類似,汽車業的降價大戰也會把一些汽車製造商帶向破產的深淵。目前,由於在海外市場業績良好,德國國內價格戰引起的消極後果還能多少得到抵消,所以汽車製造商的股東們還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中國市場的繁榮,德國汽車在全球的銷量得以猛增。"2000年,我們的全球銷量還在5000萬左右,現在已經有8000萬了",杜登霍費爾說。儘管增長速度已經放緩,但是市場的發展趨勢仍然在走上坡路。
然而全球銷量的增長不能長久地平衡德國國內新車市場的弱勢。因此早晚有一天,汽車製造商都必須對自己粉飾業績數字的做法加以反省。杜登霍費爾回憶起在魏德金(Wendelin Wiedeking)領導下的保時捷在那個時代所堅持的商業秘籍,當然是在這家跑車製造商被大眾吞併之前:"魏德金總是能夠在不參與價格戰的前提下還能在市場的動蕩中屹立不倒。"
其實這個秘籍很簡單:在需求減弱的時候,就減少保時捷的產量,售價仍然保持不菲。"保時捷並非自己完成全部的製造工序,他們當時與業內頂尖水準的生產服務商合作",杜登霍費爾說。這就是產能的靈活性。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