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就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專訪高文東

亭子2008年2月14日

在本屆柏林電影節的青年論壇單元上,來自中國的獨立導演高文東帶來了一部具有強烈寫實風格的作品:《美食村》。該片是導演系列作品「城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關注自己生活城市的角落以及它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發展和變化。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發自柏林的獨家採訪。

https://p.dw.com/p/D7NI
高文東近照圖片來源: DW

影片講述了生活在大連「美食村「的村民和他們的故事。「美食村「是大連曾經繁華一時的商業場所,如今衰落了,成為城市下層居民的聚集地。由於這裡低廉的房租,美食村吸引了不少小商販、打工者、妓女以及小混混等等,三寶和婷婷就是居住在村中的一對男女。有一天三寶在美食村遇到了靠撿破爛為生的父親,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婷婷、三寶和他父親的組成了一個奇怪的三口之家。三寶和婷婷為了這個家,付出了所有。

德國之聲:高導演,您好!祝賀您入選青年論壇單元。您認為您的作品能入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高文東:選片人跟我說,我的作品很有趣,但是具體怎麼有趣,他沒解釋。我覺得可能是我的拍攝形式比較新穎特別吧。國內不少影評人看了我的作品,大家都覺得這個電影跟別的不一樣,很新奇,算是反傳統吧,也不知道該怎麼寫影評,因為以前都沒見過這樣的東西,發現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做,所以大家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種創新,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我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另類,而是覺得這個方式最符合我要表達的意境。我對有趣這個評價很滿意,說明我的作品不悶。

德國之聲:您為什麼選擇了「城中村「這樣一個主題?

高文東:我覺得美食村的興衰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它沒有隨著城市一起發展,它滯後,所以它變成了一個城中村。像這樣的地方,中國還有很多,建設的時候都是精品,現在成了垃圾。因為城市發展的太快了,來不及思考。好一點的可以拆掉重建,像美食村這樣,因為歷史原因又拆不掉,拆不掉怎麼辦?就留在那裡,像一個傷疤。中國改革開放30年了,基本上像我這樣年齡的人,都經歷了城市化進程的變革。

我現在住的地方也是我的家鄉,但小時候生活的那個環境和今天生活的環境完全不同。鄉土被高樓大廈取代。以前的鄉親,現在成了鄰居。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物是人非」,是一種人對於成長之後那種變化的懷念,而我站在如今的故土高樓上,感到的卻是「物非人是」。兩相比較,後者要比前者更悲涼。因為你所有關於成長的記憶都沒有了,那種心情跟你失去親人沒什麼兩樣。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城市發展了,人們生活變好了,物質上去了。我不反對發展,但我反對拆掉歷史,拆掉記憶。就像許多城市,每天都在建設,每天都在拆歷史,拆建築,拆老房子,拆得太多了,不一定是給子孫後代留點什麼,但只要要給自己留點什麼吧。

德國之聲:您的這部作品跟普通的電影不太一樣,大部分的電影都在給觀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在您的電影裡,觀眾只看到了支離破碎的片斷。您把美食村村民的各種生活場景拼在一起,甚至連很多關於主人公的細節也沒有完全交代清楚。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方式?

Berlinale Filmszene Sweet Food City
《美食村》的一幕

高文東:這應該算是我對生活的理解在電影拍攝上的一種延續吧。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僅僅是事情的一部分。比如說你在街上看見一對情侶在吵架,你看到的是他們在爭執,可是你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吵架,你看不到原因。不是每個故事都有開始和結果,我們這一生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一個個事情的片斷,很多時候感動我的可能僅僅就是一個瞬間而已。對我來說,電影也好,或者是其他藝術形式,不一定非要展示一個完整的結果。電影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既然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片斷,為什麼電影要展示完整的東西呢?而《美食村》這個題材跟我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我們在美食村生活了那麼久,所感受到的很多都是片斷式的。我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進駐了這個村子,看到的是村民生活的片斷,我無法追溯他們背後隱藏的故事。

德國之聲:您的影片寫實性很強,甚至有點像記錄片的風格。您在劇本設計上是如何考慮的?

高文東:在拍攝中,我們對劇本的調整很大。開始我們的劇本故事性很強,後來在拍攝了大概兩個月左右的時候,突然發現劇本之外,在村中發生的事情更鮮活立體,是按照劇本拍攝所達不到的效果,我們覺得這樣的東西更真實。而且隨著我們進駐美食村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發現自己對美食村的瞭解遠遠不夠,於是我們決定拋棄之前兩個月的拍攝素材,也開始調整之前的劇本,來尋找一種新的拍攝方式,然後找到了現在這種形式:記錄自然發生的事情,所以觀眾看到的很多場景都是即興的段落,都是事先沒有商量好的。

德國之聲:作為一部近乎記錄片的電影,您是如何挑選演員的?

高文東:除了男女主角是專業院校的學生之外,其他的都是美食村村民本色出演。一方面,由於經濟原因,我們請不起專業演員。這部影片中的演員基本都沒有拿到報酬,除了扮演男主角父親的拾荒的大爺,他也是美食村的村民,因為我們的拍攝耽誤了他掙錢的時間,所以我們付給他一些報酬,作為補償。另一方面,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專業演員非專業化,非專業的東西更真實,更貼近生活,特別是我們這樣的電影,就是希望最大限度地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這是專業演員很難達到的,因為他們即使再專業,仍然是演員。美食村的村民一開始有些抗拒鏡頭,躲著鏡頭活動,後來他們也慢慢習慣了鏡頭的存在,所以我們才能捕捉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

德國之聲:作為獨立導演,您是如何籌集資金的?

高文東:基本上是朋友幫忙,還有自掏腰包吧。這部電影的成本在十萬人民幣以下。我們參加本次電影節的很大目的就是希望能籌集到更多的資金,為下一部電影做準備。

德國之聲:這部影片是您的第二部作品,算是職業生涯的剛剛開始。您本人並不是專業出身,您是怎麼走上拍電影之路的?

高文東:我大概是從98年開始萌發電影夢的,那個時候很大程度上受了賈樟柯的影響。之前在校園裡還瘋傳《北京雜種》,大家都覺得張元很厲害。還有就是《小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覺得國內我們這一代做電影的人都受到賈樟柯的影響,他的力量太大了,簡直繞不過去。他對我做電影的影響很大,這種影響不是體現在電影的拍攝風格上,而是實現電影的方式:通過參加影展獲獎,然後募集基金來拍攝下一步電影。另外我覺得網路是我們這一代做電影的人身上很強的符號。如果說第五代導演是學院派,第六代導演跟學院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話,那我們這一代的特點就是跟網路關係緊密,透過網路特別是論壇聊天室進行討論各種跟電影相關的話題,比如說製作技巧、發行渠道以及如何降低成本等等。這些交流算是加速了我的電影夢的實現吧。

德國之聲:國內有媒體評價您為電影愛好者,您如何看待這種評價?

高文東:一開始聽到這個評價的時候,我有點憤憤不平,覺得這種稱呼似乎降低了我的專業性。但是過後我也釋然了,自己本身就不是專業院校出身,如果我能一直保持電影愛好者的心態來拍攝電影,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德國之聲:非常感謝您接受採訪,祝您的作品在青年論壇單元獲得好成績!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