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多國支持其企業從中國撤資 "去中國化"是否可行?

周正豪 綜合報導
2020年4月14日

考慮到經濟上的利益與安全,加上國內失業率飆升,歐美多國近日計劃減少對華依賴。日本出資協助其企業從中國撤資,美國支持在華企業撤回本土,而德法也有相關措施,減少與中方之經濟合作。全球經濟格局或面臨洗牌,"去中國化"是有可能的嗎?

https://p.dw.com/p/3as15
China Huaibei Batterie Produktion
福耀玻璃老闆曹德旺認為,疫情過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 據日前彭博社報導,為了減緩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日本追加預算包括2200億日元(20億美元)資助企業將生產線撤回本土,以及235億日元協助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其它國家。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美國可以考慮為每家想要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補貼搬遷費用。比如承擔企業回國的轉移成本,包括工廠、設備、知識財產、裝修等等,政府將 100% 的此類開銷一次性費用化(Immediate expensing),也就是說這些成本費用將允許一次性稅前扣除。

東風汽車在4月14日表示,因應中國汽車市場下滑及東風雷諾經營狀況,公司與雷諾雙方計劃對東風雷諾進行重組。

公告指,雙方簽署不具有約束力的備忘錄,達成初步意向,雷諾擬將所持東風雷諾50%股權轉讓予東風集團,東風雷諾停止雷諾品牌相關業務活動。

而4月8日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報導了德國聯邦財政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表示,聯邦政府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Außenwirtschaftsgesetz-AWG),以阻止外資藉疫情危機收購受到打擊的德國企業。

有指此修改是針對近年中國併購多間德國企業之行動。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據德國媒體報導,中國汽車廠商吉利和北汽集團亦均是戴姆勒股東。

疫情引發股市低迷,多間德國知名公司市值下跌超過五成,漢莎航空市值從2020 年初約80億歐元跌到40億歐元,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市值下跌53.8%,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為海外投資者收購的目標。

新冠病毒, 德企的巨大挑戰

"去中國化"是否可行?

引述新京報在4月12日對福耀玻璃老闆曹德旺的專訪,他特別提到"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他補充,"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據BBC中文網在4月14日之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和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洪濤教授均表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

張洪濤補充,"至少會將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擺上議事日程。"

但"將產業鏈大部分移出中國既痛苦又耗時;同時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要離開它(中國),也非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辦到",張洪濤最後解釋。

而新京報在4月12日引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李長安教授對美日撤資的看法,他認為在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及時推出了大規模的穩外資穩外貿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動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推動穩外資政策落實、提升投資促進和招商引資水準、持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等多個重點方面內容,成為穩定外商投資的「定海神針」,而它的作用正在顯現。

他補充,從資本的本質來看,資本總是往容易獲利的方向流動,不是說某些國家強制撤離外資,企業就會自動順從。不論是對美國、日本,還是其他國家來說,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條,特別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正成為全球資本最為青睞的投資場所,外資沒有理由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