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公佈國防報告 慎防中國多重威脅

2019年9月12日

面對中國軍機繞台、飛彈威脅以及心戰滋擾,台灣公佈了2019年的國防報告書當中,提到在這些威脅逐漸加劇的情況下,台灣更應該加強國防自主的能力。

https://p.dw.com/p/3PRrZ
Mirage Kampfflugzeug
台灣當局六月舉行軍事演習,最下方是從美國購買的F-16戰機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Hu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9月11日,台灣國防部發布2019年度國防報告書,全文件共184頁。 報告書強調中國的軍事戰略發展已經由「被動反擊」逐步走向「主動先制」,並且列舉中國從七個方面擴張軍事實力。 報告書中也詳述台灣的戰略對策,強調「國防自主」,期許台灣靠自己的研發團隊,發展國防能力。

國防部也宣示,要研製「精準火箭」,籌購高效能反裝甲、人攜式防空飛彈,建構灘岸不對稱戰力。 自由時報引述官員透露,國防部已要求中科院將雷霆2000多管火箭彈研改為戰術飛彈,但目前進度上是「打得遠但打不準」。 除非中科院無法在國防部的限定時間內達成目標,才會考慮外購。

剖析中國戰略

台灣當局持續把中國當作主要的安全威脅。 尤其,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2019 年 1 月《告台灣同胞書 40 周年》演講上,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又重申從未放棄武力犯台。 報告書寫道: 「中共近年持續強化對台具有針對性的武獲、戰備及演訓,其對台戰力已具備聯合封鎖、聯合火力打擊等能力,對我國之國防整備與防衛作戰,均構成嚴峻挑戰。 」

報告指出中國從七個方面對台灣形成威脅:

1. 偵查預警: 中國透過部署偵察衛星及超視距雷達偵查台灣方面的行動,已經具備第二島鏈以西海空的動態預警能力。

2. 網電訊息: 中國可運用電子偵察機及反輻射無人機對台灣的軍事設備進行干擾,又在「網電一體戰」的原則下,攻擊台灣政經軍機關,並且散播不實訊息擾亂民心。

3. 指揮通信: 近年中國的聯合指揮範圍,可涵蓋第一島鏈以西區域。

4. 封鎖作戰: 中國持續在省境海域實施演習,已具備對台海周邊海、空域遂行封鎖作戰之能力。

5. 火力打擊: 中國以陸軍部隊部署遠程多管火箭,配合海、空軍攻艦、對地及巡弋飛彈等,火力可涵蓋台灣外島及本島區域。

6. 聯合登陸: 中國的兩棲戰甲車與兩棲船塢登陸艦具備聯合登陸能力,然而惟因受限於登陸作戰複雜性,及缺乏輸送載具與龐大後勤支持,目前僅有能力登上離島。

7. 抗擊外軍: 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及東風 10 型巡弋飛彈,打擊範圍涵蓋第二島鏈周邊地區。 另一方面,中國透過讓轟炸機常態的穿越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及日本海從事海空聯訓,對美國印太駐軍直接形成軍事威懾,可有效延遲外軍干預行動。

Taiwan Kampfjet
中國派軍機繞台十分頻繁。圖右為中國人民解放軍H6-K轟炸機、圖左為台灣的戰機伴飛。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此外,報告書也強調中國透過「三戰」( 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 以及「惠台利民」措施,利用兩岸高度互動交流,拉攏台灣人心,對台灣社會進行意識滲透及內部分化。

台灣發展國防自主

綜觀台灣的戰略方針,在兩岸關係緊張時主張攻勢,但是從68年以降便強調嚇阻與防禦固守,至今並未有太大改變。 因此,在報告書中,台灣方面的戰力整建重點「戰力防護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與「災害防救」主要都是防禦性質或是被動的行動。

延伸閱讀:

近年受到矚目的國防自主政策中,台灣方面除了規劃用「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強化武器裝備的研發能力,進而發展國防產業之外,也因應未來的戰爭型態、以及島內少子化的趨勢,預計將調整軍事編制,加強不同軍種之間的聯合作戰效能。 例如,地面部隊配合武器裝備籌獲期程,朝「聯合兵種」編組;憲兵部隊朝「特戰化、快速反應化」編組;後備部隊朝「灘岸守備、重要目標防護及反空 ( 機 ) 降」編組等等。

羅法/楊威廉(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