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韓如何以中國為「師」?
2012年8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一篇「老世界的影響力在衰減」為題的署名文章指出,印度在尋求實現社會民主制的道路上更注意以中國而非歐洲為師。作者寫道:
「這裡反映的是現代概念的轉變,這一轉變更改了西方同世界『其它地區』的關係。這個關鍵詞就叫作『多元現代』:全球範圍,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條件的各個社會找到了通往民主、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的道路。‧‧‧這一嶄新自我意識的內涵之一是,印度相信,能發展出自己的社會民主制游戲方式,中國在這方面越來越多地被當作比較的尺度。印度人對民主深信不疑,但他們必須承認,在中國,土地的分配更公平、文盲數量更少、對民眾的醫療衞生服務更為良好、打擊貧困的鬥爭更有成效。印度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民主條件下取得類似的進步。在根據索妮婭‧甘地的動議建立的『社會民主制』研究中心內,印中兩國學者攜手合作,在對歐洲的批評上,雙方完全一致。在他們看來,歐盟的金融/債務危機表明,繼共產主義之後,西方的福利國家制度也已走到了自己的盡頭。」
市場經濟機制
《新蘇黎世報》以「金(正恩)同改革調情」為題發表一篇記者發自北京的文章,分析北韓最高權力層核心人物之一的張成澤新近訪華時,雙方簽署開發新工業園區協定是否意味著金正恩是要帶領北韓走市場經濟之路。文章指出,平壤方面雖然發出了新鮮調子,但依然缺乏行動:
「光有經濟合作項目還不是開放政策。‧‧‧因此,中國總理溫家利用張來訪的機會,敦促北韓以80年代初的『中國改革』為準繩,為此,平壤不僅必須運用更多市場機制,而且還須放寬市場準入,改善其法律、法規和海關條律。
「北韓對以中國為師進行改革的興趣非自今日始。一名在平壤的歐洲外交官指出,去年12月去世的獨裁者金正日在其生命的後期就曾多次前往中國,參觀了各種經濟項目,不過,他堅不同意放棄閉關鎖國政策,原因是害怕失去控制。金正日的兒子和接班人金正恩新近則以非同尋常的清晰性對中國的經驗表達了敬意。‧‧‧不過,但凡涉及北韓,人們始終得估計到,改革的訊號也會用來作為同西方談判的籌碼,以獲取對方的讓步。」
摘編:凝煉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