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光伏產業未來光明

2012年1月11日

隨著德國政府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進一步下調,加上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諸多中國太陽能企業陷入虧損;與此同時,與之密切相連的德國光伏產業雖然受到影響,卻依舊有極大發展潛力。

https://p.dw.com/p/13hSf
Diese Solarstromanlage auf einem Bonner Fabrikdach wurde vom Ingenieurbüro Frank Asbeck (heute Vorstandvorsitzender von Solar World) 1995 installiert. Es war die damals weltgrößte Solaranlage mit einer Leistung von 512 Kilowatt. Zum Vergleich: Eine der derzeit (September 2011) größten Photovoltaikanlagen im ostdeutschen Senftenberg hat eine Leistung von 78.000 Kilowatt und produziert über 150 Mal mehr Strom. Fotograf: Volker Lannert. Das Bild wurde von der DW gekauft. die Rechteverwertung ist für die DW onlinenutzung zeitlich und räumlich unbegrenzt. Quelle: Gero Rueter, DW Zentrale Programmdirektion
圖片來源: Volker Lannert

"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SE) 所長埃克•韋伯 (Eicke R. Weber) 在近日的電話採訪中表示,過去的2011年對於德國光伏發電產業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雖然德國的日照情況並不理想,但目前的情況是,屋頂光伏發電設施所生產的電能平均價格已經與傳統能源生產的電能價格持平。這標誌著光伏發電競爭力的真正提升。"

同時韋伯也指出,雖然住戶屋頂光伏發電設施在價格上已經能與傳統能源競爭,大型光伏發電站的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由於太陽能發電本省對天氣環境的依賴性,在地理緯度較高,晴天不多的德國,大型光伏發電站可能需要到2020年才能在價格上與傳統能源競爭。上月,德國太陽能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lar Research) 主任沃夫岡•胡默發言稱,"德國的光伏產業是一個完全依賴政府扶持構建起來的'人造產業',如果沒有政府資助和電價保障將難以維系。"

在陽光較為充足的世界其他地區,光伏發電站可能在2014年就能成為經濟可行的發電方式。在這一轉變過程當中,擴大光伏發電站的規模至關重要。

動蕩的市場

自德國政府於2000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案》,通過政府資助和規定收購電價的方式保護相關綠色能源領域投資後,各國政府也出台了類似法案以促進本國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投資熱潮則導致光伏產業企業數量的過快增長,部分企業在資本並不充足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模。目前歐洲陷入債務危機,政府補貼也按照預先計劃的被削減,整個行業陷入低迷,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

德國不來梅雅各布大學(Jacobs University Bremen) 韋訥•伯格霍茲 (Werner Bergholz) 教授認為,目前這一局面主要影響中國的太陽能企業,但從長遠角度來說,因為德國光伏企業是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及生產設備的供應商,如果中國的光伏市場縮減,德國企業將難以獨善其身。

低谷時發展中的必經過程

不過,伯格霍茲教授同時認為,業界不應該對當下的低迷市場過度擔憂,以致對光伏產業失去信心。"政府的扶持性政策的確可以幫助相關產業的發展,但這些調控措施以己補助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平穩發展造成了干擾。目前的低谷應該只是市場周期過渡中的必經過程。"

他說,"在三十多年前,核能發電剛剛起步的時候,公眾亦有質疑這一產業受到過渡政府補助以及這一技術的可靠性。"韋伯回憶到,"不需要太久,光伏產業將進一步成熟,成為未來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來源。"

作者:沈華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