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化學康采恩—巴斯夫迎來150華誕
創建、分解、重建—巴斯夫(BASF)的歷史跌宕起伏,不乏黑暗章節。為應對未來,這個全球最大化學企業正全力尋求緊迫答案。
國際僱主
在全球化學領域,沒有任何其他康采恩有著比巴斯夫更大的經營額和更高的市場資本化程度。2014年,巴斯夫的營業額為743億歐元;巴斯夫雇員遍及全球80多國,總數11萬3千。總部位於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 am Rhein)的這個康采恩在世界各地設有生產基地390多個。
來自衍生產品的新生意
一切起始於1865年4月6日。是年,德國企業家弗里德里希•恩格爾霍恩(Friedrich Engelhorn)創辦了巴登苯胺蘇打廠(Badische Anilin- und Sodafabrik,以後簡稱 BASF)。此前,他的煤氣廠已負責向曼海姆市(Mannheim)提供用於照明的煤氣數年。生產過程中,出現副產品煤焦油。恩格爾霍恩因此有意以苯胺為基礎製造出用於紡織業的焦油顏料和染料。
產品範圍不斷拓展
然而,巴斯夫不只生產顏料,而且還生產為此所需的添加劑,以及前期產品和中間產品。直到今天,蘇打、苯胺和顏料依然屬於巴斯夫的拳頭產品。苯胺取自藍色素靛,是人造顏料的初始材料。本圖顯示的是,顏色正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實驗室被分析。
用於化肥和火藥的材料
拜化學家哈貝爾(Fritz Haber)和博施(Carl Bosch)的工作之賜,從20世紀起,可以用工業方法生產出氨。化學需要它,炸藥也需要它。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斯夫生產了大量炸藥、彈藥和毒氣。
化學業合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恢復緩慢。化學業遂決定,強化其始於1916年的鬆散合作。1925年,巴斯夫與另外5家企業—其中包括赫希斯特(Hoechst)和拜耳(Bayer)合並,組成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本圖顯示的是位於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的前總部大樓。
大規模屠殺幫手
公司歷史上的黑暗一頁在納粹時代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強制勞工和集中營囚徒在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幹活。本圖顯示的是設在奧希維辛—莫諾維茨(Auschwitz-Monowitz)的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集中營。氰化物毒劑齊克隆B(Zyklon B)就在這裡生產。齊克隆B原用以殺蟲,納粹則用它殺害了數百萬人。
分崩離析
1945年3月,盟軍部隊佔領了路德維希港。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的生產基地此前已在空襲中基本被毀。當年,4大佔領國即已沒收了康采恩的全部財產。在蘇軍佔領區,作為賠償,設備被拆運或被國有化。1945年11月,盟軍監管委員會下令解散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
在廢墟中重生
1952年1月30日,由原先的I.G.顏料工業股份公司中分離出11家企業:除Agfa、拜耳和赫希斯特外,巴斯夫也重新組建。數年裡,巴斯夫首先集中於塑料的生產。此後幾十年,巴斯夫在全球範圍建起了越來越多的生產基地。
一切圍繞化學
如今的巴斯夫,產品範圍巨大。顏料和圖料仍在生產,此外,它還生產泡沫材料、絕緣材料、藥品、避光材料、用於車輛的電池物質、粘合材料,等等、等等。 巴斯夫也投巨資於研究,例如對有機光伏電池的研究。2014年,用於研究項目的資金約達18億歐元。
化學產品最叫賣
化學品和用於基建、醫藥、紡織和汽車業的中間產品在巴斯夫的營業額中佔很大比重。在倫敦的地鐵建設中就使用了這些產品:隧道開鑿機、岩石加固用機器人、直至噴射水泥和防火涂層,處處都有巴斯夫產品的影子。
「高品位」顏料
屬於巴斯夫產品項目的還有所謂的滿足高「品位」的化學品,廣泛用於消費品和食品工業。其中就包括用於動物飼料的微養料和用於食品的顏料,比如,讓布丁呈現出一種更濃烈的黃色。
田野裡的基因科技
為提高農業產量,巴斯夫工作人員們以轉基因農作物做實驗,例如,讓油菜擁有高含量長鏈奧米加3脂酸。與農業機械生產商迪爾(John Deere)的合作,旨在幫助農莊,以訊息技術調控種植。
油、氣業務
此外,巴斯夫在歐洲、北非、俄羅斯、南非和中東資助石油及天然氣的開采和加工。巴斯夫與俄羅斯夥伴—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合作,在歐洲經營天然氣運輸、儲存及交易。歐洲最大天然氣儲存的一半為巴斯夫所有。
鮮為人知
巴斯夫並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企業。它還是德國最大的酒商之一。公眾中知道這一點的,為數不多。2013年一年,巴斯夫就經銷了約90萬瓶酒。在有數百年歷史的巴斯夫酒窖中珍藏著2000多瓶各種各樣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