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克里姆林宮的一大敗筆?

2006年1月4日

本周三,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談判代表在莫斯科宣佈,兩國結束了對天然氣輸送問題的爭執。在過去幾周內,這一爭執牽動了中歐和西歐國家的神經。人們已經感覺到,輸送到他們國家的天然氣量明顯減少。現在,雙方達成了妥協。但是本台記者認為,該妥協應該,也能夠提前達成。

https://p.dw.com/p/7kPF
從兄弟變成了談判對手:俄烏雙方就天然氣供應達成一致圖片來源: AP

就在歐盟談判協調員準備著手進行調解的前幾個小時,俄羅斯與烏克蘭就油氣爭執達成了共識。俄羅斯電視台周三早晨播放了兩國談判代表面帶微笑答記者問的畫面。在經歷了徹夜的馬拉松談判後,他們顯得輕鬆了許多。

但是,兩國代表公佈的妥協方案聽起來有些複雜,一開始還給人以相互矛盾的印象。烏克蘭與俄羅斯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插入一個中間商。一方面俄羅斯可以將天然氣以230美元的高價賣給該中間商,另一方面,烏克蘭將同時從中亞地區購買低價的天然氣。這樣平均看,烏克蘭需要為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支付95美元。而烏克蘭收取俄羅天然氣的過境費也相應增加。

這個妥協方案到底是一個明智之舉,還是政治化妝後的產物?看起來這一爭執沒有明顯的失敗者。現在公佈的妥協方案可以幫助兩個國家保全各自的面子,而且最終也避免了對烏克蘭和其他西歐國家天然氣供應出現瓶頸效應。遺憾的是,在這場爭執當中,雙方沒有能夠在一開始,就持理性和長遠眼光進行談判。

俄羅斯的強硬態度將給人留下長久不快的印象。人們懷疑,俄羅斯將本國的能源用作實現政治利益的手段。在這一妥協方案達成之後,人們並沒有完全排除這一懷疑。

烏克蘭也應該意識到通往市場經濟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且他們也不能再指望來自原盟友俄羅斯靠政治打折。基輔的領導人再次意識到了「市場指導一切」的真理。生活在烏克蘭的人們雖然僅僅處在這一爭執的陰影之下,但他們也許察覺到一個國家政治和經濟轉型的困難。

俄羅斯沒有能夠成功地利用能源影響烏克蘭國內的政治氣氛。三個月之後,烏克蘭將舉行大選。克里姆林宮可能希望讓以尤先科為首的政府陷入尷尬局面,從而讓親俄羅斯的政治力量贏得上風。人們可以將此看成是克里姆林宮的第二次失敗。2004年底總統選舉時,俄羅斯也同樣以非光明磊落,最後無果而終的方式方法干涉烏克蘭選舉。

最終決定一切的是錢。俄羅斯向西歐出口天然氣量的減少意味著收入的減少。歐洲的發達國家有關解決瓶頸方案以及可替代能源的討論,導致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最終迅速妥協。更何況,該公司還準備通過波羅地海向德國修建天然氣管道,這樣,再過幾年,他們就不用因相關問題同鄰國再起爭執了。

德國人不該袖手旁觀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斗氣」讓德國人重新審視即將興建的俄德國海底輸氣管。德國之聲線上部編輯主任英果.曼托伊弗爾認為,這條由施羅德擔任監委會主席的管道工程當然會使得德國不依賴於陸地管道,但是它並不能充分保證德國的利益,原因是「波羅的海管道沒有提供在陸地管道可能中斷情況下的長期保護,因為預測的歐洲天然氣需求到2020年將增加15%。俄國的天然氣向歐洲的出口——即使用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也只能覆蓋一部分需求。德國和歐洲的能源保證——特別是天然氣——將來不能僅僅通過新的從俄國到歐洲的管道來保證,而是要通過一種開發多種能源來源,例如通過新的管道從北非或者近東的天然氣田或者港口的液態天然氣(LNG)儲備來解決。」

曼托伊弗爾還指出,德國對整個歐盟乃至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負有責任,這其中包括新歐盟成員國和以及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其它東歐國家,因此德國在這場衝突中不能只採取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