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非洲面臨的新挑戰
2007年1月29日中國在非洲大陸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一年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奈洛比開始播放調頻節目,這是中國在境外首次安置調頻廣播電台。肯亞航空公司提供直達廣州的普通航班。過去數年,非洲大陸成為中國頂級政治家頻繁訪問的對象。以胡錦濤為例,過去3年裡,他已兩次出訪非洲,現在,又將開始他的第3次非洲之行。
一次值得注意的轉變
中國在非洲的頻繁出沒以及經濟上的大舉進攻,引起了西方的高度警惕。他們對中國最主要的指責是中國不顧原則,比如在蘇丹問題上,為了本國石油利益,阻撓聯合國對蘇丹民族屠殺的制裁。潘基文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之後,中國方面受到的壓力加大。潘基文希望中國能夠發揮影響,敦促蘇丹政府解決達富爾地區的民族危機。2004年,聯合國討論制定製裁蘇丹決議時,因中國出面斡旋,使原本美國提出的帶有具體制裁措施的強硬文件變成一種軟化的口頭制裁。中國在蘇丹大面積投資石油業、煉油業以及石油管道運輸業,正是得於這一投資,蘇丹每年的石油出口可以換取2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蘇丹石油出口的64%流向中國,這一比例佔中國石油進口的將近5%。
因為腐敗執政、踐踏人權而在國際舞台臭名昭著的蘇丹政府在中國那裡得到的並不是毫無保留的支持和贊許。去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北京峰會時,胡錦濤曾私下告誡蘇丹總統巴希爾同聯合國展開合作。胡錦濤非洲之行前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提到中國支持外交解決蘇丹問題,這在一些分析家看來是中非關係領域一次值得注意的轉變。在此之前,中國方面只強調不干涉非洲國家的內部事務。
中國要油要礦,真的不帶任何條件?
對中國而言,非洲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遼闊市場。中國駐奈洛比貿易參贊說,「我們投資的首選地區是有礦產和石油的地方,這是我們的戰略。」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可以總結為發展援助、開發銷售市場、投資和原料出口,而這幾個方面又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援總是會讓中國企業從中受益。如果中國在非洲無償修建公路、橋樑和鐵橋樑,那麼結果一定是保證通往中國的出口如石油、銅、鐵砂、鑽石、木材和棉花更加順暢。
西方在非洲的政策不甚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喜歡在經濟援助時套上政治條件,比如實行民主化、實施良政、建立法制國家等等。這在非洲人看來是一種難以接受的傲慢,是殖民主義的翻版。中國在非洲政策上喜歡宣稱援助不帶任何條件,這也是非洲喜歡同中國合作的原因之一。不過,仔細看來,中國並不是一概決無條件地同非洲合作,中國不會容忍夥伴國家同台灣持有外交關係,這對中國來說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例外。另外,中國希望非洲夥伴在聯合國投票時站在中國一邊。本月,聯合國表決譴責緬甸破壞人權決議時,南非就同中國一道,投了反對票。
同中國合作,不承擔太多的義務,這一合作理念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中非貿易額從1995年的30億美元增長到10年後的40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額已高達60億美元,它已成為非洲經濟援助的主要國家之一,2006年中國宣佈,從2006年到2009年間,中國對非經援將達100億美元。
防止「殖民主義的關係」
以上數據也有它發人深省的一面。中國在進口非洲原料的同時,讓自己的廉價產品潮水般湧進非洲市場,非洲本來就很脆弱的丁點工業根本不具備抵抗的能力,只能在競爭中被淹沒。南非貿易工會開始抗議中國進口紡織品正在沖跨本土企業。中國人經營的一家贊比亞銅礦也發生工人不堪惡劣工作條件和薪水待遇聚眾反抗事件。
南非國民經濟學者羅哈說,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悉心策劃的結果,同樣的結果在非洲人那裡卻看不到。但這一現狀也許很快就會改變。上月,南非總統姆貝基在對大學生發表演說時指出,非洲必須有能力開始自衛,防止非中關係發展成一種「殖民主義的關係」。可見,非洲人民的自我意識已在漸漸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