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在非洲的擴張路
2018年6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將近兩年前,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改版為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又稱中國國際電視台。它在肯亞首都奈洛比也建立了一間大型演播室。中國人之前大概認為,東非地區缺少來自中國的聲音。
南非學者范斯塔登(Cobus van Staden)不久前在自己的播客節目"中國在非洲"中,一分為二地描述了CGTN所扮演的角色:"它與BBC、CNN、半島電視台等競爭,它的任務之一是展現中國與中共的形象,另一任務則是播出新聞。"
CGTN記者的日常工作,也體現出了這兩大任務。供職於中國國際電視台的記者,很少與面向中國國內受眾的記者同行進行合作。曾經擔任《華盛頓郵報》駐華、駐非記者的非裔美國人裡奇博格(Keith Richburg)說:"中國國際電視台的記者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真正地走出去報導新聞,並且將新聞事件呈現給國際受眾,但是這又不能與中國國內受眾所看到的內容相重疊。因此他們的工作是分開的。"
裡奇博格目前在香港的一所高校擔任新聞學教授。他指出,這種工作內容上的分割,也導致了中國對外媒體機構內部的緊張氣氛:"那裡也有一些真正的記者,想要製作真正的新聞。但是,他們也會碰壁,不能很直接地批評中國。"裡奇博格認為,CGTN還在尋找自身的定位。
不只報導負面新聞
而在CGTN的宣傳片中,其目標已經相當明確了,就是在全球層面上與BBC、CNN、半島電視台、德國之聲等直接競爭。目前,來自西方國家的對外媒體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裡奇博格認為,這種局面會很快改變:"CNN花費了大約十年時間來建立起公信力。一開始,我們將CNN戲稱為Chicken Noodle Network(雞肉麵電視網),但是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我們就開始認真看待CNN了。"雖然目前的非洲政治界還是更信賴英國BBC,但是裡奇博格相信,幾年後,中國國際電視台也能建立起信譽。
中國傳媒的擴張不僅僅限於電視。《中國日報-非洲周刊》(China Daily - Africa Weekly)用英語向非洲讀者傳播中國的價值觀,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臉書頁面。當然,中國國內的網民是不能訪問臉書頁面的。
在非洲民眾眼中,來自中國的傳媒在某些方面做得相當不錯。烏干達的廣播記者阿圖曼尼(Halima Athumani)指出,中國媒體不僅僅報導苦難:"美麗、發展、出色的人物、美味的食物。許多人也想看到自己國家美好的一面,而不只是戰爭、疾病等來自非洲的負面新聞。當然,CGTN也報導這些負面新聞,但是他們是充滿尊重地在報導。"
尊重與平等--中國人看來已經瞭解非洲受眾特別重視的方面。CGTN在選聘當地工作人員時,也體現出這一點。阿圖曼尼說:"中國人聘用非洲當地的人才。後者能夠用非洲的聲音、非洲的面孔來報導非洲的事件。相比其他外國媒體,這要好很多。"當然,領導層依然是來自中國。
"歐洲之聲"如何與中國人競爭?
中國對外媒體在盡力展現客觀、積極的形象,而來自中國的科技公司以及電信企業則在遵從北京的指示,對記者、甚至其他媒體的記者進行監控。"人權觀察"組織駐香港研究員王松蓮在近期一份報告中指出,中資企業絲毫不顧忌向非洲國家出口監控技術產品,"中興集團就曾向衣索比亞出口了一套技術,能夠用來監控維權人士、反對派以及記者。"王松蓮認為,這種做法的危險性在於,中國可以引導非洲的發展方向,讓後者成為符合中國體制的監控國家。而那些不必擔心資金問題的強勢中國傳媒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在這種局面下,其他國家的對外傳媒是否還有能力與中國人競爭?德國新烏爾姆高等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華格曼(Bernard Wagemann)認為,歐洲傳媒依然有機會。這位經常前往東非國家的學者指出,歐洲必須告別對非發展援助模式,加大對非洲的投資,而且歐洲迫切需要在非洲發出自己的聲音。"最理想的模式可以是搞一個歐洲之聲,比如擴大德國之聲的職能,並且將其與英國BBC以及法國對外媒體整合起來。當然,這需要有自己的播出頻道,需要有自己的播送網路。"
而中國早已在非洲建立起了相應的基礎設施,並且不僅僅用它來播送新聞,還能播放電視劇,甚至用當地語言配音。華格曼教授說:"普通非洲民眾也許英語並不那麼好,因此配音影視劇的觀眾體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