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
2015年3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指出,隨著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跌落,那些在中國生產、產品則面向本土市場的德國等歐洲企業,已經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文章說:"匯率波動以及薪水成本上漲使來自中國的出口產品利潤越來越薄。在一些行業,在中國生產已經變得和在東歐、甚至在德國生產一樣昂貴。第一批企業已經做出反應,將個別生產線撤回本土。中國首先被視為銷售市場,而不是廉價的生產基地。'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經濟模式顯然已經落伍了。歐元疲軟加強了這一趨勢。"
不過,文章也指出,歐元跌落對企業有不同的影響。很多外國企業在華生產不再是為了出口,而是為了滿足當地以及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場。德國駐華商會的最新調查顯示,76.9%的德國在華企業都表示,中國是其最重要的市場,比2013年增加13.4%個百分點。
文章還談到了在中國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今年中國的薪水漲幅為6%至8%。不過,專家指出,這不會造成生產重新返回歐洲,因為由此帶來的益處不能抵消在中國關閉廠房所帶來的壞處。解決辦法只能是提高生產力,加強自動化程度。文章最後援引金融教授霍斯特‧洛歇爾(Horst Löchel)的話說:"想進行廉價生產的人不再去中國,而是去越南或者保加利亞。"
從嚴格的財政政策轉向投資
"美國遭遇了挫折。約翰‧克裡阻撓中國新競爭者的努力失敗了。就連美國的夥伴德國也願意今後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國。"受到德國左翼黨支持的《新德意志報》在"北京與世界銀行競爭"一文中開篇這樣寫道。繼英國之後,德國、法國、義大利上周也表示願意加入亞投行,而美國的盟友韓國、紐西蘭和澳洲也被視為有此意向。《新德意志報》指出,到北京三月底正式宣佈"亞投行"啟動之時,可能將有30多個國家加入。文章說:
"在亞投行一事上失利讓美國在亞太地區繼續喪失影響力。而柏林則把目光瞄準了經濟利益。德國經濟部一名發言人表示,這家新的投資銀行'可能為亞洲基礎設施需求提供資金發揮重要的作用'。亞投行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將而獲得利潤豐厚訂單者不僅是德國企業。"
文章指出,與此同時,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還和中國副總理馬凱達成了21條共識。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人民幣交易以及德國銀行進入中國。而北京也將參與3150億歐元的歐洲投資基金。文章分析說:
"這顯示了思想上的轉變。在大衰退之前,許多政府還相信,嚴格的財政政策中期內能夠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研究卻對此提出了批評。商業銀行在研究中也得出結論,'促進增長的政策至少和預算鞏固政策一樣重要'。畢竟,經濟方案也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