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篇)1969年,萊茵河「死了」

苗子 據德意志廣播電台
2020年8月24日

如今夏日的萊茵河,岸邊淺處常水清見底。然而,五十年前,「甚至連牲畜時常都拒絕喝萊茵河的水」。嚴重時死魚漂浮,而萊茵河還要為數百萬人提供飲用水。

https://p.dw.com/p/3gPNj
Deutschland Wasserqualität des Rheins | Gift 1969
1969年萊茵河沿岸到處出現死魚,人們十分震驚,有毒物質來源不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Bertram

 

專題系列:德國的綠水青山從何而來?(一)

 

(德國之聲中文網)1958年6月13日 《法蘭克福匯報》:

「萊茵河的水質清潔是六個流經國家——德國、法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經濟命脈。」

早在1954年,瑞士水質保護專家雅格教授的一份調查評估就發現,在德荷交界處,萊茵河每天流過的河水中含有29000噸氯化物。工業排污不僅威脅到荷蘭的飲用水,也影響到荷蘭的一些經濟行業。

1948年由萊茵河流經國家成立的國際「保護萊茵河免受污染委員會」已經呼籲多年,但無人理會。如今,至少在荷蘭——萊茵河是主要飲用水源和灌溉水源,這一話題進入公眾視野。

Rhein Verschmutzung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Sabine Simon

「牲畜時常都不願喝萊茵河的水」

1961年3月15日 《世界報》:

「德國和荷蘭水廠很難把萊茵河水轉化成飲用水,這已經好多年了。甚至連牲畜都時常拒絕喝萊茵河的水。」

城市污水、工業污水以及阿爾薩斯地區的鉀鹽工業是罪魁。當時,萊茵河沿岸大部分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或者只有很原始的機械過濾設備。而戰後工業蓬勃發展,特別是製藥廠、紙漿生產廠不經過濾直接排污。

1961年3月15日 《世界報》:

「代表工業界利益的沃爾茨施密特教授認為,任何花在淨化污水上的功夫都是浪費人民財產。」

直到萊茵河成為一條臭河,並且漂著白沫。德國核能與水利經濟部長巴爾克(Siegfried Balke)1962年表示:「母親河萊茵河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

這一狀況又持續了三十年。儘管地方開始修建污水處理廠,並計劃使用生物淨化,但從規劃到落實,又過了好多年。六十年代,有關污染加劇的報導多起來,但要讓德國公眾和政界警醒,卻需要一記重拳。

Deutschland Wasserqualität des Rheins | Gift 1969
1969年,萊茵河自科布連茲起下游出現死魚漂浮,毒劑來源不明,德內政部長警告民眾不要在萊茵河游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Witschel

死魚漂浮 萊茵河泛起「銀光"

1969年6月19日,萊茵河「死了」。在科布連茲下游,到處有死魚浮在岸邊。河水毒死了它們。北威州農業部長德內克(Diether Deneke)當時表示:「萊茵河過去也時常有死魚漂上來,但最多10-15公里遠。…這波毒劑蔓延了整條萊茵河…這還是第一次。」

民眾受到警告說,不要在河裡洗手,更別說游泳了。荷蘭在河水裡發現了殺蟲劑硫丹。這一物質如何進入了萊茵河,迄今無人知曉。這一事件顯示出《水資源法》的薄弱。

當年的高中生蓋勒(Nikolaus Geiler)就是因為看到這一幕而下決心成為一名水質專家的:

「從美因河匯入處,到鹿特丹,數百萬條魚肚皮朝上,順水漂浮。從當時的照片看,萊茵河一片『銀色』。對沿岸的水廠來說,這太令人震驚了,因為他們要用這樣渾濁的水為科隆、杜伊斯堡、克雷費爾德數百萬人提供飲用水。」

如今,不單是荷蘭人關注萊茵河水質,德國的沿河居民也開始密切追蹤媒體的報導。

Deutschland Wasserqualität des Rheins | Gift 1969
儘管此前也局部出現過死魚現象,但整條萊茵河出現這一狀況還屬首次(圖片攝於1969年6月24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Bertram

化工廠下游 萊茵河「變色」

蓋勒說:「在巴斯夫化工廠下游,萊茵河每天變換著顏色。在造紙廠瓦爾德霍夫-阿沙芬伯格下游,數百米漂浮著白沫,生產紙漿的廢水堵塞住了萊茵河岸的水廠。」

當時在北威州政府任職的弗里德里希(Günther Friedrich)回憶說:「首先是工業污水、社區污水,然後是有時候船隻排放廢油,這簡直是犯罪行為。但當時很常見。此外,還有農藥被衝入萊茵河,導致魚類死亡。」

鑑於萊茵河的水質問題,沿岸誕生了不少民間倡議組織。許多人像蓋勒一樣,開始參與環保:

「首先發起行動的是兩個高中生,來自卡爾斯魯厄。他們向林登貝格(Udo Lindenberg,著名歌手)和荷蘭親王伯恩哈德募款5000馬克,結果成了。兩個高中生就租了一條舊帆船,從鹿特丹駛向巴塞爾,沿途停靠的時候,邀請民間組織和感興趣的政界人士,指出萊茵河必須治污。我也參加了,把所有的零用錢都捐了出來。」

核電站「煮沸」萊茵河?

特別是反核電運動也開始對萊茵河水質保護感興趣。該運動成為德國綠黨的前身。

蓋勒說:「因為對核電來說,水資源也很重要。當時曾有計劃在萊茵河每隔12公里蓋一座核電站,如果它們把熱廢水都排入萊茵河,那等於把河裡的魚煮了。」

反核電抗議促使相關規定的產生,有關部門才頭一次能夠要求核電站建造冷卻塔,而不是直接從萊茵河裡抽水冷卻。

抗議增多,畢竟水廠從萊茵河抽水為數百萬居民供水,越來越難。1971年,德國政府推出首個環保項目,此後,兩級、三級污水淨化處理廠開始建起來。工業界也在壓力之下開始在排污前先進行處理。萊茵河中的不少污染物也是來自匯入其中的支流,那裡也開始水淨化。

七十年代,環保運動活躍起來。許多公民團體聯合組建為「公民環保倡議聯邦聯合會」(BBU)。

一部污水排放收費的法律也誕生了。地方或企業排放廢水,必須繳納一種形式的處罰金。

Sandoz Basel Brand 01.11.1986
化工企業山德士大火,有毒物質隨水流入萊茵河,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程度的摧毀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AP

「重金屬」萊茵河

1986年,化工行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廣告宣傳:「親愛的萊茵河,近些年來,重金屬的污染已經下降了超過9成。」

Deutschland Wasserqualität des Rheins | Explosion bei Sandoz 1986
山德士化工廠爆炸造成萊茵河沿岸250公里受污染,15萬條鰻魚死亡,圖為消防隊持續打撈死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Haid

然而,就在當年11月,瑞士化工企業山德士在萊茵河邊的一座倉庫發生大火。化學物質隨著滅火的水流入萊茵河。北威州環境部長馬提森(Klaus Matthissen)當時向媒體表示:

「我們正在持續測量…今天,水體已經流經杜塞道夫,目前在杜伊斯堡附近…這些物質主要是植物殺蟲劑,不過總體而言,我們的評估結果是,雖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但飲用水無危險,因為我們已經在11月5日關閉了抽水井。」

從浮游生物到小魚小蟹,萊茵河水體的生態系統和食物鏈受到嚴重破壞。馬提森說,過去幾年重建萊茵河生態平衡的努力遭受沉重打擊。

這場化工廠大火令民眾震驚。媒體密集報導,德國化工業則自我辯護。

 (下篇)萊茵河重又「呼吸」若沒有民間環保組織、媒體、公眾輿論和專家的推動,很難預見政界、商界會作出實際行動的改變和思維的轉換。綠色和平組織曾半夜兩點下潛到河底化工廠排污口取樣,這樣的行動引起了整個德國的關注。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